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26期
编号:12949602
对比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疗效(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6期
     【摘要】 目的 对比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55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27例)对照组(28例)。研究组予以介入溶栓治疗, 对照组予以动脉取栓术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24 h内完全复通21例(77.8%), 对照组24 h内完全复通26例(92.9%), 对照组24 h内完全复通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D-二聚体含量(1.56±0.32)mg/L, 并发症发生率7.4%(2/27), 1年内动脉血栓复发5例, 复发率为18.5%;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1.62±0.29)mg/L, 并发症发生率25.0%(7/28), 1年内动脉血栓复发2例, 复发率为7.1%;两组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动脉取栓术和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各有优势, 采用动脉取栓术治疗24 h内完全复通效果较好, 复发率较低, 远期通畅较好, 但创伤较大, 切口红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介入溶栓24 h内完全复通效果相对较差, 复发率较高, 远期通畅不够理想, 但创伤小, 切口红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动脉取栓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40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心脏或动脉脱落血栓斑块流经远端动脉时发生栓塞, 导致患肢或脏器组织缺血发生急性病理性改变[1]。此病好发于有既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 且起病急、发展快、容易肢残, 给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现阶段治疗方法主要有介入溶栓、超声血栓消融术、动脉取栓术等。本研究目的在于对比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55例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动脉栓塞, 其中男30例, 女25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50.7±6.9)岁, 发病时间均在24 h以内;合并病症:心房纤颤13例, 糖尿病12例, 血栓性脉管炎9例, 动脉粥样硬化6例, 高血压5例, 机械性外伤2例。发病部位:右下肢动脉29例, 左下肢动脉21例, 双下肢5例。血栓程度:3~10 cm为9例, 11~24 cm为25例, 25~66 cm为21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压痛, 感觉或运动障碍、患肢皮肤苍白、皮表温度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7例)对照组(28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予以动脉取栓术治疗, 采用股动脉Forgarty导管取栓术:取患肢侧腹股沟中点行纵切口长约15 cm, 充分暴露股动脉, 解剖游离出总股动脉及股深、股浅动脉, 静脉结扎后给予5000 U肝素, 并使用阻断夹阻断上述3条动脉, 切开总股动脉1.5 cm, 放松阻断夹;确认Forgarty导管完好无漏后插入近心端, 确保导管插入深度超过血栓起始部位, 经导管注入肝素盐水至球囊充分张开, 均匀用力缓慢拉出导管, 将血栓拖出动脉切口。照此方法依次取出余下血栓, 直至动脉回血通畅。若血栓形成部位处于膝下或导丝无法到达腘窝以下, 则可取患肢膝下内侧行纵切口, 充分暴露下动脉分支, 并采取上述取栓方法取栓。取栓结束后确认患者远端动脉回血良好, 并注入5万U尿激酶, 观察动脉搏动, 待其恢复正常搏动频率后闭合切口。术后均予以抗凝治疗。

    1. 2. 2 研究组予以介入溶栓治疗, 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使用Seldinger技术行患肢侧股动脉穿刺, 选取超滑5F-Yashiro、单弯导管置入髂外动脉和总股动脉, 注入对比剂结合DSA造影确定治疗区间, 将单弯导管插入堵塞段, 退出导丝, 缓慢灌注尿激酶10~20万U, 结合DSA造影反复溶栓, 直至造影无血栓显示;继续使用此方法进行下一病变区间治疗, 直至动脉回血恢复正常。若反复溶栓后, DSA造影仍显示溶栓无效, 则固定溶栓导管, 术后用尿激酶8万U/h持续泵经溶栓导管灌入, 持续24 h;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 1 d/次;静脉滴注肝素500 U/h;24 h后行DSA造影, 若管腔通畅改善则继续予以介入溶栓治疗, 尿激酶持续泵灌注减至6万U/h, 并于48 h内选适当时机拔除导管。

    1. 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24 h内动脉复通情况、D-二聚体含量、并发症(切口红肿、流脓)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24 h内复通情况比较 研究组24 h内完全复通21例(77.8%), 部分复通6例(22.2%);对照组24 h内完全复通26例(92.9%), 部分复通2例(7.1%)。对照组24 h内完全复通高于研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D-二聚体含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比较 研究组D-二聚体含量(1.56±0.32)mg/L, 并发症发生率7.4%(2/27), 1年内动脉血栓复发5例, 复发率为18.5%;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1.62±0.29)mg/L, 并发症发生率25.0%(7/28), 1年内动脉血栓复发2例, 复发率为7.1%;两组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年内随访中, 研究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P<0.05)。, http://www.100md.com(勾龙飞 吴兵)
1 2下一页